Skip to content

Bill 刘Sir的后半生

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

不好意思,几年没有更新了,不是太懒,而是太忙了。

来到维多利亚快15年,干上了地产经纪这一行。

原来的印象中,经纪总是和“不良”挂上钩。真正进入这一行,才知道原来的看法是多么偏颇。

买卖房屋,对许多客户而言,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一笔投资。有时候我的感觉,是诚惶诚恐,战战兢兢。别人把这么大的事情委托给自己,这样的信任,没有道理不认真帮客户做事。

看看我们推出的“维多利亚房地产网”,VicFang.com,信息量非常大。可以自豪地说,每个物业的信息量,甚至超过了官方网站realtor.ca。

毫无缘由的”房市肯定要涨,赶快买吧“之类的话,于我口中,说不出来。读书人,不打诳语。毕竟是理科出身,下任何结论,背后都有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持。

对了,这是我自己的经纪人网页介绍,有一点点我的简单经历。

如果愿意,可以加我的微信,一起分享在花园城市维多利亚生活、置业和工作的经历与体会。最后买不买房,没有关系的。

在一起,随缘吧。

好久没动笔,刚刚完成的golf大师赛 ,值得评论 。

看过7、8年的大师 赛,每年有不同的感受。3年前老米夺冠,写过一次评论,那时看重高手们的球技。这次看球,惊叹的是另一些东西。

中国去的14岁少年关天朗,创造的多个第一,不用在这里重复。全世界几万职业球手,靠打球吃饭,99%的人一辈子也打不 了 大师赛,这孩子14岁就做到了。球打得没有话说,非常出色,任何赞美都是多余。

31364389-reuters_golf-masters_
感触最深的,是他上周五的赛后采访,当时他因为慢打,被罚一杆,而那一杆,极有可能决定他能否出线,能否参加周末的比赛。要知道这是大师赛第一次因为慢打而罚杆,那个裁判出了名的严厉。电视采访的人问他,假如因为这一杆没有出线,会不会很后悔?这可是大师赛的晋级!关没有一点懊恼的样子,回答说不会,接受处罚,而且自己非常享受在大师赛的过程。整个态度之积极,正面,看出平时受到的是什么样的良好教育,遇到挫折,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应对。电视上的几个主持人都非常赞赏,这个采访重复播了好几次。Very impressive!

新浪上有几个对他父母的采访,对于儿子的成就,非常骄傲,但绝对不是那种自大和飘然。 关从6岁起,每年的暑假全是在美国练球、比赛;平时在家练习,学习成绩据说还排在年级前面,父母付出的汗水和努力,可以想象。钦佩。

我觉得他这次唯一有点不足的是笑容少了些,特别是打了好球的时候,比大人还严肃的样子。第3天比赛18洞推进45尺的推杆,换成我也会跳起来庆祝。

周日下午大师赛的决赛也非常精彩,大喜大悲,特别是Adam Scott推进18洞20尺小鸟,以为冠军10拿9.9稳时,Cabrera随后搏命的7号铁攻到3尺内,疯狂,难以致信!两人sudden death加洞赛前互相激励,Cabrera失败后祝贺Scott的优雅风度,两人手搭着肩回到帐篷,是对 golf真谛的最好诠释。

scott

周日举行的本岛junior golf比赛,历年来本岛最庞大的阵容,近60人参加。大娃打得不错,5800码的山地球场,成人白T,88杆,整了个最吉利的数字出来。成绩在中游,但这不重要。跟了他7个洞,很高兴看到他的态度正在转变,平时练的东西,比赛中都没有忘记用心去做。跟我打了6、7年球,以前是在瞎混,今年我们准备认真练练,每周都请教练上课,努力一把,态度上首先端正起来,坚持下去,看看能练成什么样子。

一觉醒来,Facebook上全是纪念Susan的留言。什么,她走了?简直不敢相信,询问另外一个同事,才知道是真的,非常shocked。

上次听到她消息时,大约是去年的圣诞,她正在夏威夷玩潜水,scuba diving,Facebook上有她的照片,满面笑容地浮出湛蓝的海面。再次听到她的消息时,人却已经去了另外的世界。

和Susan并不熟 ,不能说很悲伤,但却十分惊讶生命轨迹的神秘。当年来公司面试时,她是五个主要面试者之一;或许她当时说了我几句好话,才让我找到现在这个工作,才有机会来到美丽的Victoria,愉快地生活了这许多年。

我们之间只能算擦肩而过,没有什么交集-我到公司几个月后Susan就辞职了。过道上碰面,我问她要去哪家公司上班,回答是I will go sailing。

我听到后一句What? !那时的我还不能想像,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过,可以去远航,没有任何目的地的航行。其年Susan不过40岁左右,没有小孩,夫妇俩买了条很大的船,冬天开去夏威夷过,夏天再横跨太平洋,开船回来岛上住。

我有时侯想,假如当初她面试后不要我,我没有得到这份工作,那我或许会留在温哥华,我会找到另外一份工作,我们全家的生活轨迹,一定会完全不一样。人生充满 了很多偶然和诡异,脚步匆忙,来不及回想,9年时光转眼而过,而Susan,当初或许改变了我人生轨迹的人,却瞬间突然离去。

或许不是偶然。几年前,市场部的一个女孩辞职后,也去了夏威夷。很漂亮的一个女孩,我和Charlie没事干,按姿色,把她评为3号。在公司的时候我们还挺熟,特别是有次公司要发垃圾邮件给用户,我们经常一起干活,我编程序发了上百万的邮件,她作分析,看有多少人点了我们的垃圾邮件链接。

3号说,这是adventure of lifetime。后来听说3号和男友去了塔西提岛,在一个酒吧当招待。塔西提岛是高更当年隐居的地方,与世隔绝,我年轻时读毛姆的“月亮和六便士”,对塔西提岛的向往,神交已久。书中那位以高更为原型的股票交易员,40来岁时,离家出走,追求画画的理想,后来辗转来到塔西提岛上。

他们住在当地买的一条船上,经常更新博客,好多照片令人惊奇。

几个月后,他们准备穿越太平洋,回到我们岛上来,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。再后来,启航几天后,家里人就失去了他们的消息。。。人,真是说没有就没有了,没有一点前兆;那之前一年在公司的高尔夫比赛上,3号还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呢。

那一年,3号才27岁。

这是CBC当年的报道: http://www.cbc.ca/news/canada/british-columbia/story/2007/12/17/bc-sailboat.html

我们的办公室能看到大片的海面,再远点,海天一色,是太平洋。我经常对着那没有边际的海面发呆,想像着从办公室里走出去的Susan,3号,在无际的太平洋海面上,独自驾船航行的情景。

上周三踢球,扭伤脚踝,痛苦不已,在冰冷的地上躺了很久,突然坐起来却一下晕了过去,球友们打911叫来救护车,送去医院急救。

太累了,娘的,前几天搬了近5吨的木地板,然后是2吨多的地砖,加上头天去温哥华运货回来太晚,才睡了4个小时不到。刚开始踢时就觉得两脚灌了铅一样,抬不动,说只打后卫传传球吧,“组织组织”,给你们当当“大脑”,结果机会一来,血脉上喷,过掉一人,面对最后一个防守队员时,高速中一个转身,直接栽地上躺下。

之前几分钟Charlie带球被一个老头断掉,被我好一阵狂贬,连老头都过不了。我这次想扣过的,是个美女,公司里的大学实习生。

这是唯一的纪念照,后面这个就是她!20出头,在这里打女子联赛。

Peter把照片放到Facebook上,招来不少真真假假的问候,Ouch。Charlie还假惺惺地在twitter上一阵推广和总结,有些我并不认识的人也来问,幸栽乐祸的表情;幸好我从来不用twitter这样的玩艺。平素波澜不惊的生活里,也算一个小小的话题。

家里少不了LP的埋怨,说4毛多的人了,还出去跟那些20出头的人抢什么抢。生怕LP说出当年韩复渠的名言,那么多人抢一个球,干脆一人发一个算了。唉,一个撕裂整个防线的妙传,一串节奏变换的过人,球入网窝的感受,那是怎样的快感,不踢球的人怎么会能有所体会?

开发部前任老板Leith,两周前在本市丁级联赛中打进一个直接任意球,挂了个死角,回味不已,给我email讲了,电话里又讲,还在youtube上找到类似进球的录像,说就像那样,对手甚至裁判都来祝贺,云云。没办法,他在家也没法和LP分享这份快感。这次踢球前,我嫌他太祥林嫂,眼见为实,再罚一个试试,不摆人墙,他连整了几个,门框内都打不中;我说你那天该去买彩票的。呵呵,太伤面子的评价,之后我就受伤,怪谁呢?

不久前亨利回归,温格说,亨利现在再也不能像10年前那样,在左路连续过人、通吃,杀入禁区了,那是20多岁年轻人做的。我看完却心理一震,以后应该改改风格,毕竟岁月不饶人,连亨利大帝都要改变风格,不能老想着穿裆过人找乐,又不是梅西。敌人也学得很狡猾,象Charlie,每次和我穿一样颜色的衣服,分在一个队,说你总不能穿队友的裆吧?

想想在中国,4毛多的人,即使想,又有多少还能象这样每周来场足球赛呢?这是一种幸福,尽管受伤让人郁闷-看来要歇一阵子了。生平坐两次救护车,上次受伤大概在4年前,也是被救护车送到医院。4年来一次,不算啥。

忙碌中偶然停顿下来,整理了一下修房过程的照片,十分感慨。

这是7月初的样子。挖完了坑,和政府关于保护树木的问题纠缠了将近一个月,准备开工修了。

3周后,地基墙和crawl space完成,周边排水也做好了。

LP和大娃、二娃在一楼刚铺好的楼板上视察。

老夫干了不少清理垃圾、埋沙、填土的活,NND。这是老夫亲自上阵挖土,寻找埋在下面的排水管道,要和我们的管道接上。挖了个把小时就腰酸背疼腿抽筋了,还是老了,这是缺钙的症状,回去得补补钙。

LP作为项目boss,与我们的builder顾问在一起研究图纸。

后面客厅的8个窗户装好了。

从里面看的样子。19尺高的厅,照片上却看不出什么来。

最后来张正面图。

无知者无畏。站在房子面前,想想当时决定动工,自己修,当包工头,那真是闭着眼睛向前闯。虽然有计划,有预算,但会发生什么,根本不知道。

人生旅途有很多路,眼睛是看不到尽头的,只能一步一步用脚去量,总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吧?现在慢慢懂得了这个道理,也不算太晚,一步一步地走。

前不久坐上公司财务总监的大游艇出海。那厮经常沿海岸线没事瞎逛,聊起他的感受,他说他开船,destination不重要,it’s the journey that matters。有些感触。

春江水暖鸭自知,个中的忙碌和喜悦,这样的journey,别人又怎么能够体会呢?

修房是件有趣、好玩的事。几个月来,看着房子一点一点地站起来,说不出来的满足感。在键盘上干了十多年的所谓“白领”案头工作,似乎有些虚浮;现在每天和各类蓝领工人和供应商打交道,忙碌,对生活,有种更贴近的感受。

下一步会怎么样呢?不知道。雨季来临,我们也顺利封顶,开始做内装修。一步一步地往前走,边走边看。

费德勒们每年夏天有草地赛季,一个来月,在Wimbledon结束。

大娃的草地赛季更短,一个周末而已,不小心拿了个冠军。呵呵,大娃练网球这么多年了,上次拿网球比赛的冠军还是几年前打6岁组的时候。

South Cowichan Lake草地网球俱乐部,成立于1887年,是世界上除Wimbledon外连续运营最长时间的草地网球俱乐部(Wimbledon早13年而已)。当年刚刚知道这家俱乐部的历史时,大吃了一惊,有这样历史的网球俱乐部竟然在我们岛上,仅50分钟车程?

这是百年前的情景。

俱乐部门前的标记和一个不知什么年代的穿弦机,斑斑锈迹,陈述一段历史。

这是加拿大唯一的草地网球俱乐部。俱乐部会馆很简单,非常有乡村特色,一直由一群网球自愿者维护。共有7片草地球场和2片硬地球场。一个家庭一年交3、5百元,可以在这里随便打。大娃的网球教练Kerry,以前曾在这里当驻场教练多年。

这是大娃比赛间隙,坐在会馆外看球。

我20年前学打网球时,那时的梦想,白领生活,就是能够随便打所谓的塑胶球场,休息时喝上两口健力宝。那时中国听说还只有两片草地球场,在昆明海埂基地。不知道中国现在是不是多了起来?去年回国,听说整个四川都还没有草地球场,硬地的场馆到是建了很多。

没想到在这里,就有7片这样漂亮的草地球场。去年第一次来,在草地上打球,真正体会到这项运动的优雅与高贵。

两周前举行的草地锦标赛,今年已经是第124届,它每年会吸引来自美国、欧洲和日本的球手们参加,水平很高。 我们公司的憨总,Victoria业余男子顶尖水平,年年来打,却从来没有拿过这个比赛的冠军。想想也是,那么多人从那么远的地方来打几天比赛,水平自然很高,而且又不为了挣钱。

第124届!我看着比赛的介绍,成绩等,很感慨,1887年举行第1届比赛时,那时的中国人还留着辫子呢。这就是底蕴,在平凡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。

junior比赛上周举行,也搞了20多届了,大娃参加12岁及以下组的单打比赛。

上来就碰2号种子Jared。从温哥华来,与大娃同龄,据说每天练3小时,计划奔职业去的。看到签表,觉得底线对抽肯定没戏,等死,教练和我的意见都是干脆冒险,打发球上网,不管局面如何,不能犹豫,二发也不能手软。大娃听从了建议,失误连连,上来第一局就是4个双误送出,后来几个喂到手上的网前机会都挥霍掉,两盘吞蛋挂掉。事实证明这是个非常错误的战略,对手其实并不强多少;真按平时练的打,打不过,但会相持很久,比分也不会这么难看。

大娃两年前在温哥华的Icebreaker比赛里和Jared有过一战,上来还先拿下两局。这次他同行的Grandma居然认出了Tony,说两年前交过手,她当时在看台上。

也好,第一轮出局,还可以打consolation,安慰赛。

顺利拿下Josh。Josh要大一岁,来自温西一个什么私立网球俱乐部,教练这次都跟来了(4个队员),比赛中当他的拉拉队。还好,大家都为好球鼓掌,不论是对手还是自己的选手。这是网球培养的一个部分。

等待比赛的间隙,和其他kids一起玩双打,他们自己定规则,真想得出来,玩得好高兴。

决赛碰来自美国Oregon的Atom,没有费什么力气,6:0和6:1拿下。他爸竟然在中国还有工厂,我们聊了半天。

领奖后和组织者Sheila一起合影。

这个junior比赛是她已故的先生Biondo组织的,他曾经是60年代意大利国家队的队员,移民到岛上后一直在这个俱乐部打球,非常支持junior tennis。

再来两张比赛镜头。

没说的,回家好好练,过几年抱个大满贯回来,最好是温网。那时我就可以提前退休、跟着儿子们四处打比赛,周游世界了。

忽然发现,很久没有记下对于Golf的感受,还是有些木然?

去年我们还不远千里,跑到Pebble Beach去看US Open的现场呢,今年是忙、忙、忙,连电视里的大满贯都顾不了,只是每天跟跟网站里的highlights而已,实在是没有时间。

在老虎已经被球界唾弃的宁静时代,22岁的Rory McIlroy带来绝对的震撼。从今年大师赛领先4杆后的崩溃,到2个月后美国公开赛上创记录的夺冠,戏剧性十足,真的好看。在一堆用标准教科书式挥杆、象被一个模子批量生产出来的球手里,他那充满个性和自由的挥杆,没有拘束,甚至令我这个看客,也似回到当年的年少青春中,鼓掌叫好。

谁能想到呢,当年为了他打球,他父亲竟然会打三份工,worked like shit。我恐怕做不到这一点,即使小孩再有天赋,也不敢倾其所有,让他学球。11岁那年,McIlroy就自己一个人从爱尔兰,横跨大西洋,到美国参加青少年比赛;为了省钱,他父母竟然没有随行。我有时想,明年,我敢放11岁的大娃独自去欧洲打比赛吗?算了,15岁以后再说自己一个人出去的事吧。

付出总会有回报,父亲节那天,McIlroy夺冠,电视里反复播出他父亲的满头白发,在18洞果岭后,两人微笑着拥抱在一起,令人感慨。

老虎疲软之后,这是业界公认的英雄。

刚刚结束的世界青少年锦标赛,看了看网上的成绩,华人子弟的成绩好得吓人,特别是在6岁到14岁的一些组,美国和加拿大的华人,中国大陆来的,感觉比chess比赛里的华人小孩比例还要高,快一半了。看来大家都有共识,相比其他运动,如冰球、篮球之类,这玩意更适合中国人玩,更容易出成绩。

不过在最受关注的15-17岁组,打2008年US Open老虎伤腿夺冠的多利松球场,中国国家队去的队员竟然连最基本的竞级都做不到,排到100多名以后,和我们岛去的两位高中生Cameron和Matthew差不多,可见这边的水平之高。高手在民间,光岛上就我知道的还有近十位水平差不多的高中选手。那两位的父亲我还都很熟,比赛时常见到;以后我们去美国比赛前,一定多请教。

Cameron当年8岁时在温哥华Central Park打了红字出来,被誉为神童,Vancouver Sun等大辐报道。年年代表加拿大去打世界青少年锦标赛,到现在17岁,不说流于平庸,至少周围很多人都赶了上来,也差不多水平了。他爸生产猪饲料的,还跑到我们四川这个养猪省去取过经,在峨眉山坐滑竿时被一群胖猴子围攻,他讲起来仍然连天惊叹。

三月份,樱花盛开的时候,大娃的赛季开始了。

大娃今年第一次参加岛上的青少年巡回赛Vikes Tour,除Ethan外是年龄最小的一个,打成人白tee,几乎每周一场,换着不同的球场打。成绩?惨,简直不想提,一半的比赛拿的是最后一名。他每次打球要是赢了我,这便成为我找面子反驳他的借口。还是练得太少,主要是我没有时间送他去练,平均一周才打一次而已,也没有什么好总结的。

不过大娃倒是借机玩了不少好球场,特别是平时我们不去或者没资格打的一些私立球场。在Mount Brenton球场还由教练带着,打了生平第一场职业少年配对赛,职业黑Tee打92杆,不错。大娃的问题是稳定性太差了,打得不顺的两场比赛,竟然能整110多杆出来,差得没有办法总结,赶快回家。

这是大娃两周前在Royal Colwood球场参加比赛前的照片。Royal Colwood是本岛最好的球场(其次是海边的Victoria俱乐部和Bear Mountain),全私立球会。平时不对公众开放的,只有会员才能玩,我也是第一次跟着进去开开眼。球场古树参天,环境真好,不愧是全岛第一。junior会员至少要12岁才行,过两年给大娃搞个会员,我也可以趁机揩油。

那天特地给大娃装备了全套高尔夫行头,从帽子、衣服、短裤、手套到鞋子;更带着高尔夫GPS和激光测距的range finder,算上全套球杆和球车,全部“职业化配备”,快两千块了。打完我接着他时,没问成绩,先检查东西有没有丢失。

大娃今年新加入的Highland Pacific俱乐部,刚刚建成,非常漂亮的18洞冠军级球场,离家不到十分钟的路。有时吃完晚饭,我们就一起去整几洞,饭后散步一般,倒也乐趣十足。

其中一场比赛,大娃和三个漂亮的女孩分到了一组,不知道他打球时分心没有。临开球前,我们都因此来调侃他,幸福的小子,当了次红色娘子军的政委,和三个美女姐姐在深山里一起打了4、5个小时球,不知道他乘机勾兑没有。

左边那位是Ethan的姐姐Naomi。她最近刚去美国连打了3、4个比赛,呆了1个多月,已经是无差点、近乎职业的水平,他爸妈见面仍然很谦虚的样子,说要继续提高。她这次在世锦赛13-14岁女子组打第31,那个组前8名全部是亚洲来的。

Ethan自己的状态也很猛,600码的5杆洞竟然能3上,我在旁边看着惊叹,到高手云集的温哥华打了加西10岁组资格赛的第一。下周Ethan要去美国东部的北卡,著名的Pinehurst球场(全美十大球场之一),打另一场世界少年锦标赛。大娃和他经常一起训练,一起在Highland Pacific俱乐部,算是local rivalry,看着眼红。明年我们也争取多花些时间练习,到时看看能练成什么样子来。不过,去年我也曾这样说过,时间,时间!

老虎当年2岁的时候,上电视表演推杆,我看了他当年的录像,还有点像模像样,知道往洞里推。我家的二娃刚满2岁,推杆交到他手里,他拿着就只管往地上戳,一点没有推球的意思。哎,和老虎比就是不一样啊;或者是我太没有耐心教他的原因。

过几年二娃学球,至少球杆不用再买了,也算省了不少钱;这几年我经验也积累了不少。简直等不及他长大,我们三人组,一起到球场上打球,那会是怎样的fun。

来到岛上8年,离海那么近,竟然没有出去到海里钓过鱼,惭愧!最多就是在岸边扔下螃蟹笼子,弄几只螃蟹上来,那也是前几年的事,爸妈来时show给他们看。这里抓螃蟹太容易,半小时就收工,几个人等待时打会拖拉机,连5都过不了就结束了,满载回家,反而失去了兴趣。

上周末天气好,老俞邀请我们全家上他的船去钓鱼。船才3年新,20多尺,容下我们两家人没什么问题。船上有个fish finder,多深的水,水底是什么形状,甚至有无鱼群,看得清清楚楚,想想鱼怎么斗得过人。

船开到一处海湾里,两边都是山,水面十分平静,像在湖里。扔下钩,没想到不到一分钟,就起来一只lingcod,这就叫beginner’s luck。大概2尺长,从70、80米深的海底拖上来,我用手摇鱼竿把,两手都摇酸了,这才体会到别人说钓鱼是项运动。

这是我在海里抓的第一条大鱼。该这条鱼倒霉。它并没有咬钩,只是我不懂,乱晃鱼竿,不料倒钩一下钩住了它的背,就这样给拖上来。

Lingcod是西海岸常有的一种鱼,大统华里见过卖,差不多每磅4块呢。这只大概有10磅。

10多年前在国内时也钓过几次鱼,我有很多朋友对此极热崇。那时四川有很多农家乐,一般都有个池塘,里面好多鱼,供客人们钓。那些鱼平时都不喂吃的,饿着,我们一下钩,好多鱼都来抢,一甩竿就扔到岸上。最后主人会卖给我们,或者当场做来吃,或者带回家;价格虽然贵些,但还新鲜。对钓鱼本身,其实没有什么印象,跟用网子去捞没有什么区别,怎么也不能算一项“运动”。

LP也试了试,什么都没捞到,把运气留给下次。

我最后钓上来的一只。一开始还以为鱼钩给缠住了,扯不动;老俞来帮忙,结果扯起来个最大的,近90厘米长,至少在20磅以上。看看老夫笑得合不拢嘴的样子。

这条鱼回家后我切了个多小时,才塞进冰箱里冻起来。第二天把鱼头煮来吃了,好鲜!老俞每年钓的鱼都吃不完,有时钓到后还放掉,catch and release;鱼头根本不要,上岸前就割下来扔掉,不像我们还带回家。不过,大统华里卖同样的鱼头,还贵着呢。我打趣说,我们这是catch and eat,鱼被老夫钓到,算它们倒霉。

下的虾笼没起来多少游水虾,不到10只,回家后立刻用清水煮来给大娃吃,连说非常fresh。头天晚上一个洋人渔夫在同样的地方放了笼子,大概给他捞光了。

忙着钓鱼,其实周围的景色也非常漂亮,没顾上欣赏。钓鱼那地方山上有个观景点(Malahat summit),好多人路过时要停车下来,看海湾和远处的山,一望无际。真正下到海湾里,则又是一番景象。

一个感叹:Victoria真是个好地方,周围好多类似这样的去处还没有来过,玩过,而且离得这么近,唉,我们身在福中,却浑然不知。

大娃Tony上月小学毕业了,时间过得真快。当年牵着他的小手,在公园里蹒跚学步的情景,还历历在目 ;再过几年,这家伙就会迫不及待地离开家里,出去捞世界,简直不敢相信。到时幸亏还有个二娃在家陪我们玩,二娃这两天正学着喊爸爸、妈妈呢,听着很幸福。

忙着修房子,博客也没有心思写,但大娃小学毕业,还是要记记。

毕业典礼很隆重,几个校领导穿着传统的服装,挨着名字,给各个同学发证书,认可他们的贡献和优点。

大娃所在5年级的所有学生组成乐队,当场演奏了好多曲子;台下是小学所有的家长。

大娃的学习成绩没得说,除一门体育外,其它十门课全A,进了毕业校长名单,据说大约有20%的学生能进去这个名单。Well done!

若干年后,小学的老师大概还会记得大娃的数学。近 4、5年来所有St. Michaels小学毕业生中,大娃的数学是最强的一个。不是之一,而是The One–这是老师的原话。大娃几次参加全国数学竞赛,5、6年级混编在一起,每次都稳定地考在top 3%以内,最好的一次,竟然拿了全国第7名。

这样的数学成绩,在原来的公校Rogers读4年级时,由于老师不喜欢他不爱整洁的坏习惯,连A都不肯给,令人沮丧。

我们不是见孩子拿A就欢欣鼓舞的人。每个孩子都不一样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。当老师不能认可孩子的优点时,孩子失去应该得到的鼓励,就会慢慢失去兴趣和动力,他就会无所谓这些可贵的品质。

St. Michaels打分很松,水分多,特别是小学,恐怕只要不是太差,就能得A。这是正确的做法,以积极鼓励为主。10岁以下的小屁孩,那么严厉做什么?

老俞与St. Michaels打交道许多年了,说学校总是会给好成绩,这样家长高兴,自然继续交钱送小孩念。

至于数学,大娃从小就是个numbers guy,我并没有多加额外的训练。买过一套北美这边出的数学竞赛题给大娃做,如此而已。

回国时看过国内的奥数、华数书,小学三年级的,好多题我都搞不定,简直是以整人为乐 – 看那些题,仿佛看到出题人眼镜后面的坏笑:哈哈,整到你了吧。。。中国人总是喜欢玩这些脑筋急转弯之类的技巧,谓之聪明。

小学部里有中国大陆家庭背景的的学生极少,3、4、5年级各一个。这也是为什么大娃的数学能拔尖的原因之一吧。听说初中到高中,大陆家庭背景的学生会慢慢多起来。

大娃这一年的写作有明显提高,老俞说,以后学校初中和高中的老师在这方面的培养会更注重。去年选这个学校,也是看到了省考(4年级和7年级)各校成绩,震惊后的决策。St. Michaels 4年级的学生,省考写作一项,几乎全部得A,比大娃原来的公校,明显好一截。

高年级的academic情况我还不太清楚,应该是相当强。去年藤校联盟的代表来这里巡回推广,在本岛停留的唯一一站,就是在St. Michaels,想来令我振奋。

有人戏称St. Michaels是音乐学院,很不以为然的样子。不过,学校重视音乐教育,我非常赞同。大娃在学校学习小提琴,很快跟上了趟,可以混在乐队里一起表演。这次进初中选乐器,他又继续选小提琴-我虽然希望他去吹黑管或者打鼓之类,但他有这样的爱好,当然支持。

这是毕业前排的一出戏,关于什么海盗的。听力有限,我没怎么看懂,又不好意思问,那多没面子。不过不妨碍跟着别人一起热烈鼓掌。

每个5年级学生都参加,每个人都有角色,这是我喜欢西方教育的一面。想当年我读书时,只有班里表现好、长得乖的同学才能上台,我那时很调皮,每次只有坐在台下,偷偷地看那个喜欢的短头发在台上唱。往事不堪回首啊。

这是校合唱团在市区一个大教堂里表演。大娃他们唱的是我喜欢的 Paul Simon的Scarborough Fair和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,高亢的童声缭绕在教堂高高的圆顶之上,令人陶醉。

当然,体育是少不了的。西方教育极重要的一面就是体育,培养体育精神,在运动中体验冒险、团队合作、努力争胜、正确面对失败。体育可以教会一个人很多东西,特别是男孩,强健的身体自然会带来强健的精神。

学校几乎每天放学都有sports club,足球、篮球、田径、游泳、壁球等活动,组织得非常好。这一年除了野蛮的英式橄榄球Rugby没有参加外(参加的要早上7点半到校,我也爬不起来送他),大娃参加了全部其它体育活动。除了经常在本市打比赛,还坐船到温哥华去比赛篮球。

我每周额外还给他加了很多网球训练,现在场上已经把我撵得到处跑了,前阵还赢了Mt. Doug高中校队的一个网球手。尽管如此,大娃身体仍然赢弱,体育课只得了个B。新修的房子前院,除了会树一个篮球架外,还可以做半个网球场用。

这一年中有好些人问我们私校的情况,这次也趁机总结一番。

转学到私校St. Michaels,回头再看,非常欣慰当初的这个决定。对大娃来说,正确,绝对正确。

当时对此考虑了很久,这是当时的心情写照。钱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,每天的接送也很艰巨,单程就要开20分钟。道听途说了很多,各人的角度不同,网上的评论,同事的看法,往往互相矛盾。

其实很多时候,你不能听别人说,必须得去经历,just do it,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和了解。

对,做了再说,做了再想。

对于大娃的这一年,真的可以用完美来形容。

与原来的公校Rogers相比(Rogers在本市公立小学中,排位中等),St. Michaels小学的工作做得更细,更专业,更周到。我向来很negative,对收我钱的东西,不免常挑刺。对于学校这一年的表现,我却挑不出任何毛病来,也可以打个A。唯一不满意的地方是作为必修课的日语-现在谁还学日语呢?幸好现在进初中,可以选择外语,选了中文,不用再去学八嘎牙路。

做同样的事,每个学校都教类似的东西,也有体育、音乐等;好与更好之间,其实就是细节的处理问题,得亲身经历才能体会。

比如大娃在Rogers学校里被人欺负,受了伤,我们在家里发现了,老师却竟然不知道。而在St. Michaels,同学间有点口头上的互相bully,老师一下就会注意到,立刻就会制止“事态的进一步扩大”。

再比如,同样是排一出戏,在Rogers时,练上3、5遍,一个老师带着,大家就上台表演,当然容易出错,记不住台词或者动作。在St. Michaels,好几个老师管,排练10多遍,场景、服装和道具也齐,每人还配一个无线麦克,尽管多花不了多少钱,效果却好太多。这些细节上的东西,在小孩的成长过程中,潜移默化,自然会有影响 – 做任何工作,准备要充分,尽量做到最好。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。

小学乐队:每两天练一次。在Rogers,小学还没有乐队,附近的公立初中开始有乐队,听说也就是一周练一次。法语:也是两天一课;在Rogers,一周一课。凡此种种,效果可想而知。体育活动也不用说,正规多了,组织得也好。

我看到的每个老师,人手一个IPhone,不知道是不是学校配的;与学校的沟通,无论是电话还是email,从来都是当天得到答复。在Rogers,这方面也有相当的差距。

当然,这样的差别,与资源有关。在Rogers,一个老师管28个学生,而且什么都管;在St. Michaels,一个老师管20个,还有其它科目老师的协助,这当然不一样。

差别更在于体制,公校是大锅饭,铁饭碗,老师负责不负责,全看其个人的态度,私校里面,你试试不认真教学、对待学生的结果?老师或者学校表现不好,第二年就可能失去学生;这是一种机制上的激励和自然监督。

不过,最近公校的问题似乎渐渐多了起来。听说教师工会又在讨论9月份罢工的事,真的有无搞错。前段时间听收音机里教师工会主席的访谈,这厮嘴上拿着孩子的教育当挡箭牌,反对统一的省考,维护薪资只与从教年限挂钩政策等,像极了中国40年前的政策,而且做什么,都是“为了孩子的教育”,唱得好听。呸!

老子在公司里混了这么多年,每年底还要业绩考核,做不好还要走人呢。不仅老板评,同事之间还要互相揭发,写几个优点和缺点,搞得人心惶惶。公校老师,有3个月白拿工资的寒暑假,还闹什么?没有考核,就没有区别,很多人就会混日子,这是人之常情和惰性。

看似多余的事,好多公校的老师就不会去做。我们一同练网球的Rob,写了几次信给学校老师、校长,请求区别对待他的儿子在数学上展示的天分,不要混在大班里;结果杳无回音-当然,人人都要求区别对待,那学校怎么办?Rob受够了,今年决定让他儿子在家读书,home school,不去学校念 。

同事莎姐的女儿,这学期所在的Mt Doug高中老师连改试卷也省了,据说没有时间,改由同学之间互相改。莎姐很生气,后果很严重,今年女儿也转 到另一所私校GNS读。当然,这得看老师。认识的另一个华人子弟Leo转学到Mt Doug后,就非常喜欢那里,家里人也很满意。

听说温哥华那边规定,不许歧视同性恋老师,当然,这实际上就是默认同性恋的存在。你当男人的要叉叉其他男人我不管,但若要摊上这样的老师教我的孩子,不敢想象。

大娃在公校、私校都呆过,这些是我个人的体验,也不求全面和100%的客观,我没有这个义务和能力。比较公私校的优劣,这题目有点大,最后再总结两点:

1.有些学生适合在私校,有些学生适合在公校,这因人而异,如同放养和圈养一样,各有各的利弊。我们家的大娃,聪明,但极端昏昏噩噩,5年级了还丢衣服,一年光鞋子就丢了三双,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,适合在私校,我希望老师多多地照顾他,呵护着,慢慢长大,变懂事。二娃会怎么样呢?到时再看吧,也不是非要进私校不可。自理能力强,读书自觉的孩子,在公校也会不错。

2.一年1万5到2万,值不值这个价?这其实是很个人化的问题,没有答案。大娃班里,有很多来自当地的富人家庭,上下学接送时通常是一大堆奔驰,宝马;毕业典礼完后去他一个同学家开party,在海边豪宅林立的Upland区,占地一亩多,我们在他家后院踢足球比赛。不过,班里也有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劳动人民家庭,满手老碱,凭汗水赚钱;比如我们公司我所在的系统部,6个有学龄子女的员工,便有3个在私校。学费都一样,和家境无关。我觉得呢,其实如果是双职工家庭只养一个孩子的,这个学费不应该是什么问题。高年级后听说会有奖学金 ,不知道到时大娃能不能争气。

第七天-回程

船在开回迈阿密的途中,不停港。

睡了个懒觉,起来直接吃午饭。

午餐一直吃自助,太丰盛了,还没有进过正式的午餐厅吃。这最后的午餐,选择进正规的餐厅。

大娃正在点菜,旁边站着两个waitresses,一个来自乌克兰,一个南非。

我的开胃菜还不错,三文鱼、香菇和西红柿。

大娃的沙拉。

正餐点错了,汉堡加薯条,和麦当劳差不多,勉强把汉堡啃了,不好意思全部不吃。这是我这次唯一一次吃得不满意的一顿。

吃完饭,LP再去逛珠宝店,大娃和船上认识的Daniel到船顶上打mini golf,二娃跟着混。

前段时间看新浪新闻,说重庆造了大游船,在长江上可以打高尔夫。标题很耸人,我一看内容,原来是这样的mini而已。靠,这么说,我家里也可以打高尔夫了,我还有个专业的练习果岭呢。

打完“高尔夫”,推着二娃到了前面的剧院,正在演一个show。

每天晚上都有成人show,大概类似于北京的德云社或者成都当年的茶馆评弹,不太听得懂他们的笑话,也没有什么兴趣。

这个show正在和观众互动。台上有对夫妇来自蒙大拿,医院里的,主持人正在拿他们开涮。

等晚饭的时候来到大堂听歌。这对歌手每天都来大厅唱几次。

跳舞自然少不了我们的二娃。带他走到哪里,都会有人来逗他:hey, little dancer ….

晚上没有事,又冲进赌场,该转运了吧?娘的,同一桌几个Idaho来的农民兄弟赢了一千多,就我接着输,给赌场贡献。到1点过,包包又空了,回去睡觉吧,6点过还起来准备下船再坐一天的飞机呢。

和一帮农民兄弟们在一起,玩得到很高兴。一个有点姿色的农民lady赢了不少钱,抱着发牌员亲了几次,她老公也在旁边,很高兴地叫好。她说要是接着赢,发牌员可以把她带走。我们都跟着起哄,过节一样。

Game over。

现在的问题是,回去后,吃什么?能吃得下什么?

先喝三天清粥,刮刮肚里的油水再说。